https://36kr.com/p/3320538969696773
... 如果能够频繁地承接演唱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来说,不亚于是持续注入“强心剂”。
就拿澳门来说,有当地业者谈到当前澳门每周能举办约3至5场演唱会,带来的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还有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内地观众在澳门的其他吃住行消费力也很强。
澳门特区政府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内地普通游客来澳门的人均花销为3100澳门元,专程过来听演唱会的观众花销在五六千澳门元。
这样机遇之下,服务于城市演唱会,打造“演唱会+旅游”相关产品,也确实是一种探索新路径,特别是有来自政府的协调支持,所能激发的经济价值也将翻倍。
比如在5月份华晨宇青岛演唱会期间,青岛市文化旅游局就联合OTA、滴滴等平台打造“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专属权益包”,凭演唱会门票,部分景点享受门票半价或者免票优惠等措施,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在观看演唱会之余,能作为游客更好地游览青岛。
不过这类合作对于旅企的资源丰富度和整合能力也有要求,大集团参与和发挥能量的空间也更大。对于中小旅行社来说,演唱会产品最大的吸引力还在于基于主题可以出发的更细分精准的客群。
而这也是旅行社们破局年轻人不再选择旅行社出行的一条新思路,围绕SIT(特殊兴趣旅游)持续深化“旅游+X”的产品策略。如“旅游+花火大会”、“旅游+滑雪”、“旅游+徒步”等主题,这些都是当下Z世代消费者乐于参与、愿意为之付费的产品方向。
也正如吴星总结的,当前生意已经变了,旅行社给什么客人要什么的产品逻辑已经颠倒,需要反向定制思维。各大自媒体或一些特定机构(徒步、骑行、户外、粉丝群体)在前端收集出行意愿,再由旅行社打包机票、酒店、交通及主体活动整套服务。
这样才能跟上年轻客群潮流,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