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过千亿的山姆,最近不好过。
昨晚,山姆因为“有机大豆从1级降到3级”“肉松面包产品配料表隐藏转基因成分”再次被送上热搜。
在中国零售商超行业,千亿规模似乎成了一种魔咒:
一旦跨过千亿门槛,零售商超不是走向滑坡,就是出现动作变形、战略失策。
2020年,处在黄金时期的永辉和大润发营收达到顶峰,分别为931.99亿元和954.86亿元(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数据)。
但在距离千亿规模的门槛只剩临门一脚的节骨眼上,两家公司犹如打开潘多拉魔盒般,受整个消费市场环境往线上逐步转移的骤然变化,在此后的四年,市值和营收连年下跌。更惨的是,永辉四年来持续亏损,至今都没能扭亏。
在去年,山姆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迈过千亿规模,但也相继爆出部分商品因为品质安全、不符合健康标准、性价比不足等问题下架的信息。
前段时间,山姆上架“好丽友们”被群嘲,不仅是选品战略失策的一种缩影。往深层次讲,在如此庞大规模下,这个被业界追捧的标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发展变形”的尴尬。
但在以选品独特、质量严格著称的山姆,我们也好奇,这种变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是中国市场的独有现象吗?
https://36kr.com/p/339246604137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