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x.com/IEObserve/status/1957388343970545733
台灣
第一階段:合法採購
以台灣公司名義直接向 Nvidia 授權經銷商採購
利用台灣未被列入管制名單的優勢,採購訂單顯示為台灣境內使用
第二階段:技術包裝
在台灣設立實體測試設施作為掩護,進行表面性的「預測試」和「預組裝」,產生技術報告和測試文件以增加合法性
第三階段:轉運中國
以「經過測試的二手設備」名義出口,或透過「技術服務完成後的設備轉移」,規避直接從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管制
新加坡
中國客戶透過新加坡子公司下訂單,所有交易記錄顯示為「新加坡公司採購」,Nvidia 帳面上是「對新加坡的合法銷售」。
實際物流路徑:
貨物可能根本不經過新加坡,直接從台灣或其他地點運送到中國,新加坡僅處理財務和文件流程。
Nvidia 財報中的新加坡數據暴露了這套系統的規模:
營收佔比:新加坡營收從 2025 年的 18% 總營收
實際出貨:運往新加坡的實際出貨僅佔 2%
差距意義:16% 的營收差距代表約數十億美元的「虛擬交易」
這種「開票地點與實際出貨地不符」的現象,在財年報告發佈隔天,新加坡即逮捕了多名 GPU 走私犯,時機的巧合性令人玩味。
#新加坡的資料服務偽裝
除了開票中介,新加坡公司還提供更精緻的服務:
「資料處理服務」模式:
中國公司將敏感資料送到新加坡處理,利用設置在新加坡的 GPU Cluster進行 AI 訓練,規避資料和 GPU 同時在中國境內的限制。
「#雲端運算租賃」模式:
中國企業名義上是「租用」新加坡的 GPU 運算能力,透過遠端存取的方式使用這些設備,避免了實體設備跨境的敏感問題。但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些 GPU 設備最終很可能還是會以各種方式運送到中國境內。
兩地分工與互補
台灣憑藉其製造業基礎和地理位置,專精於實體設備的處理:
新加坡則利用其金融中心地位,專精於財務和法律層面的規避:
管制漏洞的系統性利用
法律定義的模糊地帶
台灣和新加坡公司精準利用了美國出口管制法律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