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x.com/MoonAtCloud/status/1968711579589034208老实人为何总被规则坑?
惊悚一幕
9月16日,港股上演了一场金融鬼故事:药捷安康(HK02617)这只新股,在盘中先是猛拉60%+,然后毫无征兆地暴跌50%+。
除了贪婪与恐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被纳入多个指数。
这个不合理的纳入导致所有被动配置港股创新药ETF的基金,直接被推到台前当接盘侠。
你什么都没做,只是老老实实买了个ETF,结果成了“武侠小说里的替身炮灰”。
数据一摆,漏洞立现
• 上市才三个月:2025年6月23日挂牌,刚从股市“幼儿园”毕业。
• 没有收入,全靠烧钱:上半年营收=0,净亏损约1.23亿元。
• 流通盘小得可怜:仅有549万股能交易,占比1.38%,日均成交额不过2000万港元。
• 市值吹成气球:一度冲到2700亿港元,后来又摔回762亿港元。
• 指数硬塞进去:在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里权重2.62%。
• 被动资金遭殃:跟踪该指数的5只ETF,总规模359.63亿元人民币,被迫合计砸进去约9.4亿元买它。
问题来了:日均成交2000万的股票,硬要在一两天里被买进9亿多。这就好比小卖部每天卖几十瓶矿泉水,突然来了个超市要一次性进十万瓶,你说价格飞不飞?
ETF的自我激荡机制
事情还不止于流动性紧张。
因为ETF要复制指数权重,药捷安康在一天之内暴涨115%后,权重从2.62%被动膨胀到5.63%。
结果基金经理们陷入死循环:
• 没买够 → 权重被股价推高 → 得买更多 → 再推高股价。
• 已买满 → 权重水涨船高,看着纸面盈利,却担心一旦掉头就蒸发。这就是所谓的ETF正反馈机制,在这里却成了“守规则就陷入疯狂”的推手。
两拨人的笑和哭对比最鲜明:
• 套利基金:他们早早埋伏在药捷安康,等ETF被迫冲进来就高位出货,赚得盆满钵满。
• 普通基民:他们本想买ETF分散风险,结果被动高位接盘,净值缩水,还一脸懵:“指数不是应该最稳的吗?”
说白了,规则的漏洞,把老实人变成了制度的牺牲品。
规则的锅
指数成分股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式:
1. 硬性规则型:按市值、成交额、流动性来机械筛选。透明,但容易被人钻空子。
2. 委员会裁量型:由指数公司的人拍板,灵活,但更容易有风声走漏,传言满天飞。
药捷安康就是硬性规则的典型翻车:市值指标勉强够,流通盘和交易活跃度却远远不行。结果ETF被逼无奈,投机者笑到最后。
美国市场的防火墙措施
港股事件暴露的流动性漏洞并非港股独有,美国市场也曾多次上演类似“新股纳入ETF后暴涨暴跌”的闹剧。
但美股指数/ETF体系更成熟,通过多层规则和监管机制,有效缓解了“硬塞小盘股”的风险。
S&P Dow Jones Indices和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标准(截至2025年9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防火墙”:
1. 设观察期:新股至少上市6-12个月后才有资格评估(如S&P 500要求“连续6个月盈利+流动性测试”)。这防止了“幼儿园毕业”即入指数的仓促,避免了药捷安康式的“三月速成”。
2. 流通盘与流动性门槛:最低市值85亿美元(远高于港股“勉强够”的标准),流通股比例至少50%自由流通,且过去6个月日均成交额需达5000万美元(药捷安康日均仅250万美元,远低于此)。小盘股多被排除在外,或仅入小型指数如Russell Microcap。
3. 渐进式纳入:新纳入股初始权重不超过指数总重的0.5%-1%,并分阶段调整(如季度再平衡)。ETF(如Vanguard S&P 500 ETF,规模超1万亿美元)用“采样复制”而非全复制,避免一次性砸9亿买入小盘股。如下五日股价图所示,这种渐进机制能平滑波动,让被动资金分批进场。
4. 公告透明化:指数调整提前15-30天公告(如S&P每月公布潜在变动名单),申赎清单与官网同步发布。SEC要求ETF每日披露持仓,杜绝“清单先冒头”的信息不对称。
5. ETF灵活性:允许基金用现金替代或衍生品过渡(如2021年GME暴涨时,Vanguard暂停买入,转用期货对冲,净值波动控制在5%内)。这让基金经理不至于“冲进火坑”。
美国市场的“规则+科技+监管”三位一体,让老实基民少踩雷(S&P 500 ETF年化波动率仅15%,远低于港股创新药指数的25%+)。港股若借鉴,能将“提款机”变“保护伞”。
药捷安康事件不是意外,而是一个赤裸裸的制度漏洞。硬性规则过死,会被套利者玩成提款机;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最老实的投资者。
看五日过山车式的股价,就知道规则的漏洞有多可怕。